超越科幻片想像 :: beyond the science fiction
From LibraryThing's thingology blog:
令人目瞪口呆的圖像處理技術,從微軟實驗室裡拿出來示範的Photosynth。
文字無法形容,自己看:(請注意現場聽眾的驚嘆)
source: TED 2007
link: Microsoft Live Labs: Photosynth
my edinburgh affairs: flirting between the transcendent and the mundane
From LibraryThing's thingology blog:
令人目瞪口呆的圖像處理技術,從微軟實驗室裡拿出來示範的Photosynth。
文字無法形容,自己看:(請注意現場聽眾的驚嘆)
source: TED 2007
link: Microsoft Live Labs: Photosynth
3 shattering critiques of prevalent youth ministry approaches from a Hong Kong Biblical scholar / Edinburgh visiting scholar (who looks 71% like the ex gang boss in A Better Tomorrow):
1. body presence with absent mind; 2. empty empowerment; 3. technique without prudence / phronesis.
...........................................................
在《英雄本色》(吳宇森導演,1986)裡已經好耐冇做大佬的狄龍【見圖】(照片偷自Ben同學網誌),又名靈狐沖,又名胡沖大俠【註】,冇做大佬之後到美國進修,化名孫公返回香港後,十多年來一直擔任某大神學院新約教授,名震江湖,桃李滿門。(去年從沙巴來敝學院讀神學倫理博士的厚基兄即其昔日高足。)
話說大俠近月潛伏愛丁堡,曰『訪問學人』,天天在咱們神學圖書館靜心寫其鉅著,出入經史百子焯勵風發,我等小輩等閒事不敢打擾,只會偶爾遠望以瞻其風采,或晚間相約吃飯喝酒以攝其靈氣,或奉上DVD或感冒茶以解其憂。
大俠潛修已過七七四十九日,其鉅著或許已經接近完成,近日大有不甘寂寞之勢,一連三天在其網誌發表三篇力作,痛陳當今(香港)教會青少年工作之流弊,發聾震瞶,暮鼓晨鐘:
一.有同在(present body)冇識見(absent mind)— 『... 如果閣下見書就暈,查經就「訓」,你如何同行,怎樣同在? ... 教會講求人數轉數,不求質素 ... 』
二.空洞(empty)的充權(empowering)— 『... 我不以為教會應該自絕於社會和文化,但教會將要為不問究竟的拿來主義付上高昂的代價 ... 』
三.沒有智慧(prudence / phronesis)的技巧(technique) — 『... 工具成為塑造人的養料 ... 繞過了信仰的土壤和生命的奧秘與空間 ... 』
此中涉及的,已非囿於青少年工作,而是對(香港)教會整體的戍樓之語,讀之令人默然沉思,愧對先賢。
註:關於靈狐沖大俠與狄龍大哥的身份問題,經北海幫全體幫主裁定,且得到長居溫哥華夠晒客觀的Jon佐證,靈狐沖其實即是《英雄本色》中冇做大佬好耐的狄龍。
後記:寫完上文後,見堅叔在其網誌與大俠互相和應,二位英雄所見,老夫獲益匪淺。如堅叔所言,道在那裡?
My supervisor Jolyon Mitchell is going to be in Hong Kong this weekend, en route to a seminar in Manila. Incidentally I found that his school webpage has been updat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ages. Also, two books from him are due to come out over the next few months (see below for titles).
..................................................
麥佐人老師這個週末會在香港渡過,然後轉往馬尼拉參加不知甚麼媒體歷史研討。不久前他才突然來個電郵,說要在香港稍停兩晚,問我選擇酒店的意見。即時就給我罵他,有冇搞錯,你去香港怎能不找我同去,這算是甚麼態度!
早陣子無啦啦探探他在學院的網頁,赫然發現原來內容大幅更新了,我來了幾年都是頭一次看見。
誠如有位跟他老友鬼鬼的美國教授曾經對我們說,吾師為人實在(稍為過份)低調謙虛,好多勁野都收埋冇乜點講,我們總算入室弟子,很多時候都要把各方蛛絲馬跡搜羅拼貼,才突然發覺,嘩嘩嘩的。現在這個更新了的網頁,終於比較能夠交代他的背景和實力了。
另外老師有兩本即將出版的新書,肯定會在我們『媒體與神學』這範帶來一番擾攘:
The Film and Religion Reader (co ed. with S. Brent Plate) (Routledge, forthcoming, summer 2007) — 聞說下月在敝學院舉行的『Peacemaking and the World of Film』會議上正式舉行新書發布。十分期待。
Media Violence and Christian Eth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orthcoming, end of 2007) — 這才是吾師寫作經年的鉅著,我來了不久已經知道他在寫。比十分期待再多一分。
吾師從來非常活躍,今年似乎更甚,籌劃的會議快要開鑼,新書快將出版,網頁又已更新,這一切正好迎接下一輪N年一度的全國大學研究評估(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RAE 2008)。不過晚生有點直覺,懷疑他可能快會升級 ... 唔,十年之內一定有機會 ... 掛?
I was asked whether I would be interested in turning the paper which I presented in the Oxford conference in April into a book chapter. Yes. And I am happy.
.................................................................
CD博士說,他受四月牛津會議主事人所託,負責主編會議的論文集,已經從57篇文章中挑選了十五篇,邀請作者修訂潤飾,其中包括我當日發表的拙作,問我有興趣否。
有。More than happy to。謝謝。
是的,我開心。
The newest issue of the online journal The Church and Postmodern Culture: Conversations is now available. The focus of this issue (2.1) is: 'why is the emerging church drawn toward deconstructive theology?' The pdf version is HERE.
.............................................................
最新一期 《教會與後現代文化:對話》期刊推出了,可以在此下載pdf版本。
此網上期刊是以The Church and Postmodern Culture網誌最近大約半年的內容編輯而成,方便諸君一目了然,今次是第二期。今期總題是:『為甚麼emerging church對解構的神學如此著迷?』
(抱歉,我暫時還無法為emerging / emergent church 這個運動找到理想的中文名,歡迎提供。)
Google is found to be the worst player in the internet business in terms of handling users' privacy, according to a recently released research by Privacy International. Read it HERE.
...............................................................
Google各種超級強力的網上服務向來令人(我)既愛且忌。愛的當然是它的強勁功能,忌的正是強勁功能背後那無孔不入、深入個人私隱/隱私的能耐實在太過驚人。
長期關注私隱/隱私問題的Privacy International做了一個關於互聯網上各項主要業務/服務的大型研究,近日發表了初步報告 【全文】,把Google排到榜末,列為黑色警告類別,即是侵犯私隱的情況最誇張;連很多人唔順眧的Microsoft,也不過是橙色警告,比Google還要好兩級。
在批評Google的時候,Privacy International用了一些非常強烈的字眼,譬如說研究過程裡發現Google對私隱問題有「多處缺失和敵意」(numerous deficiencies and hostilities in Google's approach to privacy),又形容它「愈來愈能夠深入鑽探用者細眉細眼的私人生活和生活方式的選擇」(increasing ability to deep-drill into the minutiae of a user's life and lifestyle choices)。最恐怖的是,報告基本上認為,Google公司內部對私隱的態度,「明目張膽地視之為眼中釘,最無傷大雅的時候是含糊不清」 (at its most blatant is hostile, and at its most benign is ambivalent)。
報告總括Google在私隱問題上的缺失,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各點,只能剪貼如下,無時間逐一解釋了:
申報利益/冇利益:我自己也有使用Google的幾種產品,常用的包括本網誌、Google Reader(衰貪方便)、Google Search (好難避免);其次是Calendar、Map、Scholar;儘量少用的是G Mail (個人化廣告太恐怖了),還有Google Docs & Spreadsheets (我當然有用其他網上文字處理工具)。 絕對抗拒的是Google Desktop,等於把自己電腦內的一切開放任佢武,咪搞。
我儘可能把東西分開擺放,當係安慰吓自己咁囉。但是數下數下,原來都Google得好多。
I was in the shower when this annual parade passed by where I live. The pictures are from a year ago.
Leith (即是我住的的這區) 本來是愛丁堡以北的一個海港城鎮,以捕魚貨運等為生,廿世紀初期被合拼入愛丁堡市,成為愛丁堡新城區的延伸。但是,Leith始終仍有一點點我說不出來卻好像感受得到的地方性格,停留久了,住多了一會,就開始隱約臭到那種味道。
漁業貨運旺盛的時代,Leith風光一時,甚至是愛丁堡對外的主要命脈。及後時不與我,Leith變得凋零貧窮殘破,年輕人無所是事,位於愛丁堡舊城的那所 世界級學術殿堂,對他們和大部份蘇格蘭的青年人來說,何其遙遠。他們過的日子,就是無無聊聊的,在荒廢的鐵路和公廁一帶溜達。
噢,是的,十年前那部轟動全球電影發燒友的 Trainspotting (1996),就是以Leith為故事背景的。去年的Leith Festival,還有Trainspotting實地講故事的節目呢。
踏入本世紀,沿岸又重新積極發展,新型豪宅、大型商場、酒吧餐廳、文化藝術場所陸續建設或重建。
而我,就在這個從凋零到重新建立的過渡時期,在愛丁堡市中心和Leith最蓬勃的核心之間的夾縫地帶居住,也算是一個無意中的適逢其會,對這個毫不起眼的insignificant community,來個隨意的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吧。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has finally made the decision to revoke the honorary degree conferred to Robert Mugabe (president of Zimbabwe) some two decades ago. Finally. Though not without controversy, it is a nice thing to do, at the end of the day.
........................................
擾攘多時,愛丁堡大學校董會終於決定遞奪廿多年前頒發給津巴布韋總統 Robert Mugabe 的榮譽學位了。終於。
當年愛丁堡大學頒發榮譽學位的理由,是表揚Mugabe對非洲教育普及化的貢獻。如今此人惡名眧彰,血腥屠殺,侵犯人權,全國民不聊生,大家都以有這樣一個榮譽校友為恥。
學生會遊說,蘇格蘭傳媒發動簽名運動爭取,早幾天連首相Tony Blair在國會發言之後也加多句,話如果愛丁堡大學真的那樣做,他會很開心云云。為此,大學不惜修改校規,破天荒地取回一個出了門的學位,似乎也令大家舒了口氣。
有人說,根本當年的榮譽學位已經是個有眼無珠的錯誤,因為當時(八十年代初)津巴布韋國內的屠殺其實已經開始,只是外面知道的人不多而已。唉,我對非洲何其無知。
據說,美國麻省大學和密歇根州立大學也可能會撤回他的榮譽學位。
The most recent issue (46.1, Spring 2007) of Dialog: a Journal of Theology is now open to the public for free. The table of content, abstracts, and full articles PDF are all HERE.
Blackwell Synergy 已經把最新一期 Dialog 46.1 (Spring 2007) 全期內容公開,讓任何人免費閱讀,功德無量。
Dialog 是信義宗的神學期刊,以該宗派神學與社會議題之間的對話為重點,故名。本期主題是『Did Luther get Paul Wrong?』(路德誤解了保羅嗎?),我只看了目錄,未有時間看內容,看其大勢,似是衝著近廿年來反轉新約神學界的 new perspectives on Paul 而來。如果從早年EP Sanders到James Dunn到目前的NT Wright等人是對的話,那麼馬丁路德又是否搞錯了呢?此問題信義宗神學家會怎樣看,應該非常有趣。其中The Romans Debate (1991, 2001) 作者Karl P. Donfried的文章《路德真的搞錯了?》,值得特別留意。
此外有Robert Jensen的 『神學自傳』(theological autobiography)。這是Dialog去年才推出的新欄目,讓我等後輩管窺前輩大師的思路歷程,可供神學人消閑之用,或者有益過只顧閉門寫論文。此欄上期是由倡議『開放神論』(open theism)的 Clark Pinnock 寫《一個不再保守的福音信仰神學家的自白》 (Confessions of a Post-conservative Evangelical Theologian),我甚感興趣。
今期還有一篇新加坡三一神學院教授、咱T同學以前的老師、循道衛理宗學者Roland Chia的文章,從基督新教角度回應教宗本篤十六世去年發表的演說《Faith,Reason,and the University》,華裔神學人或許會特別感興趣。
學術期刊網上開放,大勢所趨,小心。
夜裡收工後,從別人的網誌知道,廿世紀中後期大師級神學家John Macquarrie走了。
愛丁堡大學神學院 David Fergusson 院長為 John Macquarrie 寫了悼文,刊於今日(6月1日)《獨立報》。讀一篇神學家為神學家寫的悼文,頗為有趣。(Fergusson 教授可能是他的學生,我不肯定。)【全文在此】
沒有聽過John Macquarrie嗎?
約翰麥奎利:
1919年6月27日生於蘇格蘭聯福(Renfrew)
2007年5月28日終於英格蘭牛津
1944年按立為蘇格蘭教會牧師
1965年按立為聖公會牧師
1953-1962年任格拉斯哥大學神學講師
1962-1970年任紐約協和神學院系統神學教授
1970-1986年任牛津大學神學教授
約翰麥奎利屬於二十世紀中後期的大師級神學家,尤其著力於基督信仰與當代文化 (特別是存在主義) 之間的匯通。
延伸:John Macquarrie (wikipedia)
by Yam 飲者 at 7:11 pm 0 comments
Category: drink/eat/man/woman, learn/think/read/write, live/die/sink/swim, theocoo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