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business of theology it is hard not to be controversial - Jurgen Moltmann

Saturday 26 January 2008

神學博士路遙遙(肆) :: long road to theological doctorate (4)

脈絡/氣候 context/zeitgeist (B)

A second trend that shakes up the study of theology is a 'linguistic shift'. English has gradually replaced German to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language used in studying theology. Unless you are doing modern theology (19th to mid 2oth century) or Biblical studies, otherwise it is better to think of picking up other languages.

................................................

第二個影響深遠的動向,是研究神學的語言轉移 (linguistic shift)。

研究神學所用的最重要語言,由二十世紀上半期 (及之前) 的德文,到七十至九十年代德文跟英文分庭抗禮,至今英文已經出現頗為明顯的優勢。

見微知著,從神學出版的流向可見端倪。

從前,出版社都把重要的德文著作翻譯成英文,現在時移世易,倒過來開始把主要的英文書翻成德文出版。

另外,新進的 (譬如我在德國和奧地利的同行) 和正值成熟期的活躍歐陸神學人 (例如Michael Welker),大都用英文為主要寫作語言。

這個轉移,當然一方面是跟隨英語在世界上的普及文化強勢而來,同時也是出於歐陸近幾十年的全面世俗化,神學人才凋零。

當然,假如你要研究的是西方現代神學 (指十九至二十世紀中葉),那肯定無德文不行。搞聖經研究,除非你夠膽完全不理會過去百多年的學術討論 (即是抱著必死之心,根本不打算通過口試),否則也必須要德文。

除此以外,很坦白說,通德文,只是一份學術上的虛榮。有些學校仍然不管你研究甚麼範圍甚麼東西,只要是神學院系內的博士生,就必須通過德文;我覺得那只是它們的institutional vanity。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研究走得比較前線,應該想想西班牙文,再前一點的,可以是韓文、日文、中文。

我並非開玩笑,而是事關重大的長線功夫。雖然中文未來幾十年大概都尚未會成為神學界舉足輕重的主流語言,韓文日文也是;然而在中文和幾個東亞語系裡面,其實有很多尚待發展的 (潛在) 神學資源,無人記念。而且,別以為自己既是華人當然通中文;很多在華人社會長大的華裔神學人,中文連通順達意都談不上,優雅更別提了,寫出來的所謂 「中文」,不過是用中文字拼成的外文,我往往要翻譯成英文才看得懂。(這個話題已經離題了,不過從 「而且」 開始的這點,我是專指香港和東南亞的華人而說的。)

【待續】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