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愛丁堡點滴:大圖畫,大世界
© Free Church of Scotland
早前的耶魯愛丁堡會議,另一場精采主題演講由敝學院Jack Thompson老師負責。Jack去年接任『非西方基督教研究中心』主管,是學院裡有名的冷面笑匠,講野你笑佢唔笑,那天他以『看看大圖畫』為題,從一幅記錄蘇格蘭一個重要歷史時刻的巨形油畫,透視十九世紀中葉蘇格蘭教會與世界的關係。
蘇格蘭當時的劃時代大事,就是1843年的教會大分裂 (The Disruption) ── 450位蘇格蘭教會 (Church of Scotland) 的牧師連同大批信徒 (有說共佔全教會三份一人),因為長期不滿國家諸多干預,在當年的週年議會上集體離席抗議,成立蘇格蘭自由教會 (Free Church of Scotland)。
當年簽署分裂宣言的盛大場面由D.O. Hill拍攝下來,成為蘇格蘭 (也是全世界) 最早的照片之一,事後他再以相片為藍本創作成油畫,歷時廿多年至1866年才完成,據說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幅以照片為根據的畫。
那油畫自完成後至今一直懸掛在自由教會總部的大會議廳裡 (就在咱學院隔鄰)。那個下午,我們就坐在那畫前,望著真跡聽演說,非常正。
比如說,有些畫中出現的人物,其實當時身處世界其他地方不在現場,但作者相信他們必然支持教會自立的行動,於是把他們也畫進簽署儀式裡。另外,畫裡有好些人在窗外探頭觀看,有論者認為那是把「大眾」排除在事件之外,但Jack卻認為剛好相反,是作者想強調大分裂是在眾目睽睽下進行,而非少數人閉門行事的。
我想,這真是套非常「後現代」的documentary spirit ── 紀錄片的價值並非「客觀紀錄」(因為那根本不可能),而是解釋一個現象一件事情,傳遞一種想法。
那夜,我們就看了一套紀錄片The Tailenders,講述一個宣教機構幾十年來怎樣努力不懈,把聖經故事逐一錄製成世界上所有語言,並且設計一種無需用電的手動卡式機和唱盤,可以在任何地方播放。全片非常細緻地描述這個現象,再推進到對福音信仰宣教士 (evangelical missionaries) 傳教觀念的批判反思,層層進迫,甚是好看。
【待續 … 】
5 comments:
請問這幅畫有多大?畫中的人跟真人的比例如何?
(畫的大小對觀看者的感受會有很大的影響)
那畫其實不是真的很大,完全不可能講真人和畫中人的比例。(否則,如果每個人都是真人般大,那畫就大得不得了啦。)
資料說是4.5呎X12呎,但我很懷疑,因為現場的感覺是覺得它很大的,起碼接近一個足球龍門般大(8呎X24呎),但當然我實際上知道它不可能有24呎寬啦。但在一個不算小的會議廳裡面,它佔據了整整一幅牆,感覺就很震撼。
PS: 改良:上面的的畫我重貼了較高解像度版本,現在可以看得較為仔細了。
謝謝^-^
果真是奇畫!看仔細後,雖然人物參考照片像真度高,但卻是不合邏輯與比例地堆在一起,透視完全不對,擠迫得不成樣子,更似是拼貼呢,有種很現代的效果……他們似是一個整體,但每個人又是那麼的獨立,面容清晰可辨,彷彿個個都是人物。在我看來就對應了你的Jack Thompson老師所說,畫中人原是身處不同時空,本來是唔啦更的,卻是如此地招聚一起了,「被放在一起」的感覺很強烈。
另外,這幅畫竟然畫了廿三年呢,真不簡單……
請問,那個自由教會總部的大會議廳外人能進嗎?進去就可看到這幅畫?
PS:我倒是覺得wiki的這個黑白版本更清晰。
也謝謝你。
1. 謝謝你貼出WIKI的連結。對,那確實是我從網上見過最高解像的版本,但是我沒有用它,主要因為它 …… 冇顏色;其次因為它是把兩頁拼合而成的,中間有痕跡。不過如果要逐個人物看,當然它最好。
2. 是的,有如餅家一樣,的確是奇畫。可是我又不覺得它透視有問題。而且據我了解,歷史上當時的真實場面的確是擠逼得很,氣氛「氣稀含含」,整件事情依然令他們上氣不接下氣,所以好像各有所思,神態目光不一,絕不是一幅普通的大合照啊。
3. 澄清一點:畫中人並非全都從不同時空拉進來的,他們絕大部份其實都在歷史現場(有照片為證),被加上去的只佔極少數。
4. 廿三年,其實不是那畫畫了廿三年,不過歷時廿三年才完成罷了,畫的人不專心嘛,好像有些人讀個甚麼博士都搞鬼咁耐,無他,多野搞囉。(別誤會,我不是啊。)據說過程中他夫人要常常催逼他,甚至自己畫了一部份。而D.O. Hill呢,完成這畫之後翌年就死了。
5. 蘇格蘭自由教會總部,我都不知道外人能不能進去。敝學院的『非西方基督教研究中心』就租用它樓下兩層(明年加租要搬走了),但我問咁多個同學,個個都是頭一次上去,我如果不是因為那次研討會,根本都不知道上面是甚麼地方。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