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business of theology it is hard not to be controversial - Jurgen Moltmann

Sunday 16 July 2006

瑞典回眸之:納納雜雜繼續思想

媒體。宗教。文化。

三個在現實裡其實互相糾纏的範疇,在嚴肅的學術討論裡卻從來是互不相干甚至互相敵視的,直至十多年前,出現了一群踩過界的學者。

『媒體、宗教與文化』國際會議,由1993年在瑞典Uppsala開始,1996年在美國科羅拉多州Boulder繼續,1999年移師蘇格蘭愛丁堡,2004年到美國肯塔基州Louisville2006年重返瑞典,在中部斯德哥爾摩與Uppsala中間的歷史小城Sigtuna舉行,2008年將首次到南半球往巴西聖保羅,2010年到加拿大多倫多。

誠如Stewart Hoover在總結會議時指出,此系列的討論從開始已經帶有濃厚的北歐味道,今年拉丁美洲、非洲、亞洲學者的參與明顯增多。與此同時,去年底伊朗德黑蘭大學也辦過一次『媒體、宗教與文化』會議,請了我老師和他們一干行家前往參與,原來一些伊斯蘭國家的學者也開始思考類似的問題,反映同樣的關注是跨越文化和宗教傳統的。

瑞典會議結束一星期了,謹此記下幾點縈繞腦際的思想雜碎:

§ Nick Couldry說,應該摒棄『社會』這個概念,根本沒有『整個社會』(the whole society) 這回事;他因此提倡搞『associology(the study of how people associate) 取代sociology。【喔噢!】

§ Lisbeth Gustafson說,『自由』和『世俗』是瑞典新聞工作者奉為神聖的最終極價值,媒體一定不能夠跟宗教扯上任何關係,因為他們認為宗教跟自由是對立的。

§ Stewart Hoover說,所有宗教都是媒體中介的 (all religions are mediated) 【叮!中!】。現代的媒體只不過是我們用來構想世界的新方法 (a new way to imagine the world),本身沒有值得宗教抗拒恐懼的地方。但是媒體帶來對權威的衝擊,宗教對媒體的排拒其實是一份道德恐懼,屬於對『現代』與『後現代』的焦躁的一部份。

§ 飲者自說自話:

  • 基督教從來都是個以媒體建立的宗教,這其實應該是神學上的普通常識 (theological commonsense),並非甚麼值得大驚小怪的新發現。宗教 (包括基督教) 從開始便是藉媒體來建構,依賴媒體而存在的。宗教典籍 (聖經) 本身是媒體,成典之前的口傳 / 口存歷史 (oral traditions) 也是媒體,成典之後的繼續流傳更依賴媒體,後來聖經能夠大量流通也完全因為一次空前的媒體革命 (古騰堡活版印刷)。簡單地講:沒有媒體,就沒有宗教。
  • 可是很奇怪,不同時代的基督教會往往把媒體 (和文化) 看成跟宗教對立的外在個體,而不知道自己根本是透過它們孕育出來的,這是最終極的媒體盲 (media illiteracy) 和文化盲 (cultural illiteracy)
  • 宗教 (包括基督教) 除了必定是mediated之外,所有宗教信念的表述也必然是受文化侷限的 (all representations of religion are inevitably culture-bound),因此任何宗教教導都必須而且必然是針對處境的,我們也只能這樣理解那些教導 (all religious teachings are thus necessarily contextual, and should duly be understood as such)。聖經亦然。

5 comments:

sf said...

飲者既然說你所講的大眾都可以懂, 那我就試試去懂一懂.

1/ 飲者的角度果然相當新教, 以基督教為例講all religions are mediated, 一講就講到聖經(典籍)上去.

說到典籍, 可不可以倒轉來說, 印刷技術帶來媒體革命, 世界才一下子變成了印刷品的天下. 典籍才成了信眾關心的中心問題?

咁, 其實mediated是指在甚麼人之中mediated? 神學家還是信眾?

2/ 宗教流傳總是依賴媒體, 它的表現方式總受著當時媒體的塑造. 這一點也能明白. 只是要說得上明白, 就得講得出歷史上具體時代的媒體怎樣具體地塑造出宗教在當時的表現方式. 否則就不算了解all religions are mediated那句話的implication,那就不算明白了, 我想.

3/ 讓我換個場境, 拿到之前的中世紀世界裡去想一想. 中世紀是基督教滲透到整個歐洲社會的年代, 要把故事講通, 那年代自然不能忽略.

那時候文盲滿地, 書藉不流通, 宗教生活最重要的活動並不是典籍上活動, 而是照應人生各種經歷的各式聖事禮儀, 禮敬聖人, 大規模的朝聖, 甚至隱修.

這樣一來, 那時候的基督教以怎樣的方式mediated? 關鍵的media是甚麼? 是看戲和做戲嗎?

4/ 咁, 其實即係我都唔算好明.不如飲者講多兩句啦.

sf said...

多講兩句,

5/ 上面所謂看戲和做戲的戲, 是指聖事禮儀等那一大堆活動.

6/ 沒有媒體, 就沒有宗教. 教會也許未必不知道自己根本是透過媒體孕育出來, 不過它更關心該媒體in control還是out of control而已. 也許正因為知道, 所以更要把媒體---out of control的---看成跟宗教對立的外在個體.

Yam 飲者 said...

謝謝SF的問題。
誤會了。我所說的「所講係人都懂」的並非上面那一堆,上面那堆是一邊寫(打)一邊整理的。

1/我的角度當然新教,背景問題嘛,難道我能夠用東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的觀點或思維嗎?

你當然可以倒轉來說。但是所謂mediated並非衝著典籍而說的,典籍只是一個例子。

甚麼在甚麼人之中mediated呢?Mediated is mediated -- mediated among all human beings。Mediated是指它的本性,正如說「飲者份人老點」,那是他的本性,不論對誰都老點。

2/謝謝你,提供了未來最少幾百個博士論文的可能有趣範圍,或者可以是某位大師事業終結前的最後巨著。(或者如果我有多五十年研究生命,或者都可以一搏,寫得出第一冊。)上面所講的一句,只是個general statement,要具體引申論證,冇番兩三千頁都幾難。咦...不如你來搞啦,SF兄!同書籍呀,翻譯呀,甚至物理都有關係個播,獻你年青的力量啊!

或許可以說,「all religions are mediated」其實是個interpretive framework or angle of interpretation。注意是 A framework, not THE framework。你(或任何人)大可以說,all religions are translated,那一樣arguable/contendable。

3/4/5/ 禮儀、聖像、朝聖、修道、教堂與修院的設計/建築/陳設、神劇、唱詠……,等等等等,不正是媒體嗎?還有,活字版印刷前(聖經大量流通前/教育普及前),人們對所謂典籍的認識就是口傳/口存,是oral media嘛。

6/彼此對教會的印象不同吧,我覺得教會是不知道的,是沒有這份awareness的,是懞盛盛的。當然這又是個非常general的general statement,但起碼我認為廿世紀的西方教會(western church,想對於東方[東正]教會)和受西方教會影響的各地教會(當然包括華人基督宗教)都是這樣。

sf said...

飲者, 拿拿拿, 我話要舉例兼講明implication, 係要求自己, 而不話你浮泛呀下. 我本來係邊想邊寫咁想以禮儀為例 (唔想跟你用典籍做例囉), 睇下自己明幾多. 咁, 結果, 我係講唔出既.

Yam 飲者 said...

車,點呀,講到咁複雜架你!你自己明明講得出中世紀基督教以禮儀為媒,咁咪即係囉。我都唔明你點樣算唔明,點至算明。我懷疑你是想得太遠,收唔番,所以自己講亂左自己的想法。
所以我都係個句:不如你來搞搞佢啦。Sacraments as media有得講架,可能有人做過,不過應該仲有大把角度你揀。
另外浮泛也不用你講啦,我都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