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business of theology it is hard not to be controversial - Jurgen Moltmann

Friday, 22 February 2008

破竹 :: dwindling

Just a few weeks ago, someone described me as unprecedentedly positive and confident of my thesis. Not anymore. When trying to revise the chapters which I thought were better written, I came across things that I now consider not making good sense. Anyway I need to get things done over the next 2 weeks in order to formally submit by the end of March. In the mean time, I'll mostly be out of sight.

......................................

還不過幾個星期前,雖然修訂論文的速度不算理想,但總覺得成竹在胸。

那時,有人說,我談及論文進度的時候,幾年來從未試過如此正面和自信。

所以縱使偷雞離開愛丁堡到一個比愛丁堡寒冷得多的地方度歲 (簡稱偷度),心裡也非常安然,以為一切都已經在掌握之內。

然而在一面度歲一面閉關一面狂咳 (差點斷氣) 的連續廿多天寒冷天氣警告裡,我對著本以為寫得較好、所需修改較少的幾章,多次感到茫無頭緒,甚至試過大叫怎麼這個段落會出現如此一句,看了大半天始終覺得完全唔make sense,結果狠心刪掉,然後把推論重新組織。

如此,本來在胸的成竹變成了破竹。這回真正是勢如破竹 —— 不過不是破別人的竹,是破自己的竹罷了。

如果我要按時在今年第一季之內正式繳交論文,就要在二月底/三月初之間把完整的論文給老師過目。上星期對著鏡跟自己說,如果我未來一週不怎麼睡覺,或者未來兩三週最少每天能夠非常alert而productive地狂攻十五六小時,應該還是有機會的。

跟著還收到老師的電郵,問我幾好嗎,三月底遞交的期限還realistic與否,更加令我打個顫,頓然不知怎樣回覆。然而不realistic還需realistic,否則搞來搞去,就如他上次教我那句從未聽過的英諺,till the cows come home (相當於粵語說,搞到天黑/天光)。

交期已定,最多學鄰座金博士那樣,偷多幾天。

所以,如果諸位朋友敵人粉絲等等,未來一兩三四週不見我在任何地方露面 (包括真人或網上),網誌冇新野,無言無語也無聲音可聽,請無須擔憂,更不必驚訝,也不必歡喜。我超級終極(自)閉關而已。(不過若真的很想很想請我吃頓很簡短的便飯,當然是可以的,徹夜長談就別搞了。)

唔死得。

『走二十公里,其實不難,最難的,是最後的一公里。』

『原來,由始至終,這段路只能夠由你陪伴著你自己跑。』

Tuesday, 19 February 2008

神學博士路遙遙(陸) :: long road to theological doctorate (6)

脈絡 / 氣候 context / zeitgeist (D)

The fourth major trend which is fundamentally changing the mode of theological study is the rapid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is technological shift impacts all academic fields and in fact all aspects of human life. New technological tools have made many resources more accessible than just a few years ago, but also increased the researcher's pressure to keep abreast of all kinds of unimaginable developments in the field.

......................................

第四方面的趨勢,是科技的轉移 (technological shift)。

跟前述三個specifically跟神學有關的轉變不同,科技轉移的衝擊,不管你神學不神學,全人類無一倖免。

九十多年前我讀傳播研究的時候就說,資訊/傳播科技的轉變,勢將改變人類的社會生存模式 (mode of social existence),如今仍是那句老話,而且我們正生活其中。(偷和合本聖經的字眼,就是: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

近幾年資訊科技應用的猛進,呈現在學術 (包括神學) 研究的處境裡,就是已經而且繼續徹底改變學習和研究的環境。

以我自己為例:

  • 做第一步資料搜尋,我往往用Amazon,用Google Book SearchGoogle Scholar (當然也會用一般的Google Search) 來概覽某個課題的大環境,給自己一個quick general view;
  • 閱讀、翻查期刊文章,透過各種電子資料庫,例如ATLA,JSTOR等;
  • ZoteroCiteULike等等書目管理工具整理參考資料;
  • 用網上書架編排管理自己的藏書;【順帶一提:很多中文人喜歡用發源自香港的aNobii;我自己則用LibraryThing,貪其功能強勁,完全是大型圖書館規格。(這裡的LibraryThing正體中文版面絕大部份是我翻譯的,嘻嘻!) 】
  • 透過出版社的 journal & book alerts 來窺探最新動態;
  • 用網誌/部落格/博客來為自己整理、跟別人分享學習心路,也看世界各地其他神學人/同行的網誌來分享別人的學習心得。

這一切,在幾年前都是不可能的。事實上,上列我現在常用的工具,有好些都是我開始了讀博士之後才出現的 —— 包括Google Book Search、Google Scholar、Zotero、CiteULike、LibraryThing。神學網誌,也不過是近兩三年才開始漸趨普遍,而且華文的神學網誌至今依然欠奉。

簡單來說,現在讀博士、做研究的型態跟十年前甚至五六年前已經大不相同。

一方面,科技似乎令學術研究變得容易了,很多從前要登山涉水上山下鄉才找得到的東西,或者要鑽幾十家圖書、館資料庫才刮得到的書籍文章,現在雖不至於手到拿來,但只要有足夠耐力和查案精神,的確節省極大量時間金錢。

另方面,學術研究卻也比以前困難了,因為找到珍貴資料已經完全不是甚麼研究成就,而是必然的基本功。此情況下,你的分析架構 (interpretive framework) 就更形重要了。

而且,資訊科技發達其實大大增加了資料不全的恐懼/壓力,對自己研究範圍內和週邊相關動態要掌握得非常仔細而且及時 (update)。否則 ... 你竟然沒有看過某本剛出版 (甚至尚未出版) 的書嗎?居然不知道某人正在寫一篇跟你研究題目有關的文章嗎?不知道某位北歐學者上星期在巴西的會議上談論過這個問題嗎?可是你的評審考官看過/聽過啊,呵呵呵,你死定了。

一言閉之,學術研究也是全球一體的,不問世事閉門苦讀爆出驚世學問的時代早已一去不返。你以為世界上只有你做這樣那樣的研究,以為蒼茫天地間只有你為某個問題窘惱,以為自己的想法驚天地泣鬼神,其實世界不同角落也有其他人關心類似的東西,抱近似的想法,只不過從前資訊流通慢,大家互相不知道對方存在而已。

如今,可以你看我的我看你的,或互通消息互相抵勵,或隔空對罵激烈討論,總是叫神學學術研究大步向前的好事。

Thursday, 14 February 2008

念 :: always

P1000657

永遠想念 摯愛長女

德仔 Dugjai 1992.6 - 2005.2.14

always in my mind, my most beloved eldest daughter

flashbacks: 訃聞/生平謝文

Tuesday, 12 February 2008

神學博士路遙遙(伍) :: long road to theological doctorate (5)

脈絡/氣候 context/zeitgeist (C)

A third trend that is bound to have lasting impact on the study of theology is the so-called 'cultural turn' —— the emerging shift of theology's academic partner from western (or more specifically, continental European) philosophy to contemporary cultural analysis. This, of cours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wareness that theology is essentially a contextual discipline.

........................................

前文說到,神學的學術研究正在經歷幾個重大的轉移,一是基督宗教地理重心的轉移,二是語言的轉移。

第三個影響深遠的變動,是學術夥伴的轉移 (shift in academic partner) —— 從傳統的西方哲學轉移至以當下的文化分析為主要場景,有學者稱之為神學的cultural turn。

千多年來,西方神學的夥伴一直是傳統的歐陸哲學。我甚至不會說他們是雙生兒,而是連體嬰,表面上是兩個不同身份 (不是身分) 的個體,但其實難以分割。它們處理的問題、動用的資源,基本上都是同一套東西。

系統神學的整個 「系統」,其實不過是跟隨歐陸哲學的議題跳舞,聖經研究也多隨著哲學風潮的拍子而擺動。

廿世紀七八十年代,神學逐漸開始大量從各門社會科學吸收養分。到上世紀末年,愈來愈多神學工作者嘗試以文化分析為主要對話夥伴。(這裡說的文化分析,是指廣義的cultural analysis,不是狹義的cultural studies。)

這個趨勢,當跟前文所提,神學工作者愈趨注重做神學的處境有關。既然任何神學必然跟孕育它的處境有關,那麼,神學研究進入社會、文化、民俗,只是理所當然。

我所從事的媒體與神學跨學科研究,本身也是這個背景下的產物。

【待續】

Saturday, 9 February 2008

年初二午後戰記 :: memoirs of the afternoon battle on Lunar New Year day 2

Mother and son, ne'er before had their eyes on the same fort to claim.

Long hair just a pretension, his inexperience is to blame.

Striking both west and north, fifty seven men he lost.

Slow she might be cos of age, her wisdom still is more than gloss.

........................................

(乜言絕D — 絕不是詩)

母子初度合圍城

散髮男兒疏戰陣

城西墎北敗五七

英雌遲暮功猶存

Thursday, 7 February 2008

當豬變成鼠 :: turning a pig into a rat

It's the first day of the Lunar New Year. We have left the year of the pig and enter the year of the rat. Wish you all the rats' best in the new witty rat year.

.....................................

(乜言絕D — 絕不是詩)

碰面即留牙齒印

觀鯉登萍越村門

寒夜一眠十五鐘

午夜花火久不聞

祝願各位:

鼠年鼠樂,鼠鼠生威,哈打都伊!

Friday, 1 February 2008

離 :: departed

My cohort Amy has left for a research centre in Michigan to write up her thesis over the next half a year. We said, perhaps the next time the whole group of us meet like this will be in the 2010 media-religion-culture conference.

..............................................

數週前某個下午如常到達工作間,赫見旁邊阿梅的座位完全收拾一空。

噢?不是說一月底才走的麼?

連忙飛個電郵給她:Are you gone?還沒道別啊,還有時間我們幾個聚一聚嗎?

她即回:我下個星期二走,今晚會在美娜處,你有時間就過來喝一杯吧。

當時正值我埋頭狗不理 (連狗也不理會) 而且心急如焚的階段,真是個艱難的抉擇。

結果九點鐘踩過去,一瓶紅酒之外,阿梅還帶來了從北部某島嶼買的淡色威士忌。冇加冰淨飲一小杯,已經乜都唔駛做了。

我們三人相識於2004年美國Louisville的會議上。那個九月初,她們正準備動身到愛丁堡入學,之後加上跟她倆同期的德仔,就成為這幾年 『媒體與神學』博士生的核心,一起出出入入各個主要學術會議。(同期的博士生當不只咱四人,不過我們都是全時間外國學生而且比較多事幹又多走在一起的。)

臨別依依酒意三分,美娜說,她從來痛恨美國人,尤其那個痾白泥 (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Albright),搞得她的國家 (塞爾維亞) 雞毛鴨血,本來對美國人只想見一個殺一個,想不到如今竟然跟這個美國人成了老友記。我說,你碩士畢業的時候,都是她給你化妝的啦。阿梅 說,哈哈,當你認識敵人之後,就很難忍心下手殺敵啦。

之後三人在美娜家樓下寒風中擁抱話別,大家都說,下次如此共聚,可能是2010年在多倫多的 『媒體-宗教-文化』會議了 —— 如果大家都未死、沒轉行、又有經濟能力的話。(2008巴西聖保羅,大家都嫌貴,因為都彈盡量絕了。)

不過假如她的論文快,我的口試遲,說不定還是在愛丁堡reun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