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business of theology it is hard not to be controversial - Jurgen Moltmann

Thursday 12 October 2006

過了中秋,邁向2010

中秋前,每夜離開學院總見大大的圓月。從多年前的美國麻省到現在的蘇格蘭,外國月亮總是特別大特別圓,假洋鬼子所言非虛。


中秋夜,特意回家早煮早食,之後煞有介事的踱步到公園賞月,幻想一下千里共嬋娟,無奈寒風凜冽烏雲閉天,真是此事古難全。


中秋翌日,在學院撥了數小時參加今年的『邁向2010宣教研討日。


話說近百年前,歐美基督教領袖雲集敝學院,召開『1910愛丁堡世界宣教大會』,是為二十世紀普世宣教運動的起點,對隨後幾十年普世教會的路向影響深遠。


一個世紀過去,如今『邁向2010』欲承先啟後,每年舉辦一次研討會,重新探索『基督教宣教』在二十一世紀的角色與可能面貌。


這趟,原籍祕魯的福音信仰宣教學者Samuel Escobar回顧當年愛丁堡大會的特點、影響與缺失。Escobar自覺地把二十世紀中葉以後興起的福音信仰宣教運動 (evangelical missionary movement),特別是1974年以來的洛桑運動,跟愛丁堡大會的普世宣教運動傳統接上關係。Escobar在全球福音信仰圈子裡德高望重,又是洛桑運動的主將,如此努力跟愛丁堡大會的宣教傳統接軌,with all respect,我心裡總覺得有點過份刻意。


不過Escobar對當年愛丁堡會議提出了一點引人深思的批評,就是它偏重制定行動策略和工作方案,對當時極大爭議的宣教神學卻避而不談,結果導致往後幾十年普世運動對「福音」和「宣教」的定義含混漂浮,宣教路線把持不定進退失據。他強調,這是個不可重蹈的覆轍。


來自匈牙利的Anne-Marie Kool,為未來訓練宣教士提出新獻議的時候,提出了一點非常震撼的觀察。她說,「宣教」從來都不是從教會內部發展出來的,歷代基督教會的重大事件,都甚少跟宣教有直接關係 ── 譬如宗教改革 (Reformation) 所關心的,只不過是教會的內部事務,而非教會群體的對外使命;而當宣教的意識在教會外圍萌芽的時候,反而往往遭遇教會建制的強力壓制。

中午時份我鼠到學院隔鄰的Wash享用敝學院同學專用的抵食午餐,走漏了劍橋大學Brian Stanley的演講,後來偷到他的大綱一看,哎呀哎呀大嘆走雞,原來他做的,是透過重構1910年會議的面貌來回顧基督教當年在世界各地的一些重要議題,包括中國誠靜怡所倡議的跨宗派「中華聯合基督教會」,和印度V.S. Azariah提出的global Christology。他還特別指出當年愛丁堡大會一個鮮為人留意的缺失,就是完全沒有非洲代表出席 ── 對照百年後的今天,非洲已經成為全球基督教增長的重心,實在諷刺。


百年滄桑,世事難料。中秋之後的幾天,差不多每夜都看到明月當空,雖然月已經愈來愈闕,還總是情不自禁地用那早已生鏽的法文大叫,Regardez! Regardez la lune!


何事長向別時圓 …

2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嘩, 想不到你那晚真的跑去賞月了! 中秋夜, Friday night, 再加上用法文自抒胸臆, 好不浪漫!

Yam 飲者 said...

呵呵呵 …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 何來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