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business of theology it is hard not to be controversial - Jurgen Moltmann

Sunday, 15 October 2006

聖女帶來的快感

劍橋Melanie J. Wright來敝學院,論盡丹麥電影大師Carl Theodore Dreyer的默片里程碑之作La Passion de Jeanne d’Arc (The Passion of Joan of Arc 聖女貞德, 1928),順便為她即將出版的新書Religion and Film: An Introduction (I.B. Tarius, 2007)做愛丁堡新書發佈,更適逢是她生日。

新書新鮮熱辣,剛剛印好尚未正式發售,amazon.co.uk要十月底才到貨,她也笑說連自己都未曾見過。咱心思細密的麥佐人老師,竟然預備了兩個小蛋糕 (一個邪惡朱古力,一個健康香橙),把研討會後慣常舉行的飲酒食薯片時間變成生日會吹蠟燭,份外高興。

La Passion de Jeanne d’Arc我幾年前在大學的影視藏庫裡看過VHS,但對背後種種所知不多。研討會那天太累了,當她講過引言轉入正題之際,我漸漸進入夢鄉,幸好中途還能夠及早醒來,執番少少精髓。

Melanie Wright主要做的,其實是提出一套研究『宗教與電影』的路向。她批評過去這方面的功夫,都偏重電影的「文本」(text) 而忽略了文本以外的元素。她認為,Jeanne d’Arc數十年來由於一直是個「浮動文本」 (fluid text),因此雖然涉及非常宗教的題材,卻一直受到有興趣探究『宗教與電影』的學者冷待。

禁映、重剪、火災、散失等等,令世界上存在著幾個不同版本的Jeanne d’Arc,直到1981年在奧斯陸附近一家精神病院裡偶然發現了一個當年禁映封存的拷貝,經挪威電影資料館修復,才有一個公認的「原貌」面世,成為一個「固定文本」。

她著重的,是不同的文化宗教處境裡面某部電影所得到的反應。譬如當年Jeanne d’Arc推出的時候,票房和影評反應都非常差,還有法國天主教會對它猛烈評擊,英國整整一年把它列為禁片,有段時期又曾經被批評為服務猶太 基督教霸權,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卻搖身一變成為電影經典,背後所反映的,是不同時代的文化口味與宗教氣質的轉變。

神學與宗教學者提倡以文化研究的方法來介入『宗教與電影』的探討,並非Melanie Wright所創,過往先有Margaret Miles (Seeing and Believing1996),近有John Lyden (Film as Religion2003),但都失諸粗糙,而且都can’t practice what they preach ── 無法實踐自己提倡的方法

近年,不列顛神學人Clive Marsh (Cinema and Sentiment2004) Christopher Deacy (Faith in Film2005),也分別倡議把『宗教 / 神學與電影』的研究焦點放在觀眾一方。

然而像Melanie Wright研究Jeanne d’Arc那樣,跨越時空地檢視不同時代不同社會對某套電影 (或任何文化產物) 的宗教詮釋,我暫時還沒見過。

那天我就告訴她,我一直在等這本新書出來;如今聽了她以Jeanne d’Arc為範例作示範表演,肯定要詳讀她的「方法論」部份。說到底,我的研究跟她雖不算類近,但起始點還是有少許相似的,方法和關懷也可能輕微有點相通 ── 比如說,似乎我們都有興趣探究觀眾群體與媒體文本在特定社會情境下的相互關係,及其中所遣生的宗教 / 神學意義。

拿著她簽了名的新書離開,有點高興。

題外對『神學與藝術』素有研究、且被麥佐人老師謔稱為『恐怖片專家』的Nick Adams老師說,電影裡面聖貞德的形象介乎耶穌與聖母瑪利亞之間,跟中世紀藝術表達同出一轍。咦?有趣。也許對中世紀基督教藝術有認識 / 有研究的朋友可以留意或者指教我一下。

更加題外的自家紀錄研討會後到Blackwell書店磨得太久了,磨到本來打算去飲杯茶食個包的Elephant House都關了門,結果晚餐配以《教父續集》,出人意表更高興。


2 comments:

sf said...

個標題越改越索喎.

Anonymous said...

作為戲名,係應該會收得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