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business of theology it is hard not to be controversial - Jurgen Moltmann

Tuesday, 1 February 2005

重返愛丁堡之:人面桃花無樣紅

我特意安排自己星期四回來愛丁堡,為的是可以馬上回學院參與我所棣屬的「神學與倫理科」每週研討會。我已經離開整個學期,確實餓得太久,簡直是神學飢荒營養不良學術生命危危乎。

唉,好悖!回來才知道,原來負責的倫理學講座教授羅邁喬今學期休假,改由咱們「傳媒與神學」的麥佐人老師擔任研討會召集人,難怪整個學期的題目都帶有陣陣媒介文化和藝術氣味,零舍對嘴型。如果呢個學期唔出現,肯定是損失。好在。

麥老師一到場,見到我已經返來仲罕有地坐正大堂正中,十分高興。(我平時多數坐歪,當日特登要俾人容易見到。)完場後他自豪地跟我說:「呢期我做召集人架,正唔正?」晚生答:「好掂呀,合味道呀。」老師謂:「係哩!」

這等研討會每週邀請來自不同地方的學者,或是本校的老師同學,分享他們的研究動向或者尚未出版的著作,是很好的學術刺激。研討會不同上課,不會次次正中下懷100% relevant to your research,但勝在新鮮刺激千奇百怪,有時聽到覺得「唔係嘛條友講野」,有時會「嘩勁呀咁都得」,最高興是偶然會俾佢一野仆中,舉一反三再三反五反當堂搞通思想,發達!無論如何,總之是個開拓視野的場合,讓我們這些「窄士研究生」唔駛日日夜夜凈係卦住自己研究個幾句野。

不過經驗中最高興的其實是由自己同學發表的時候,氣氛最熱烈而且溫暖,像是一份同門師兄弟姊妹互相支持的感覺。其實按我原訂的進度和這個學期的研討會設計來看,本來也應該是我上馬的時候了;大概老師也體諒我遭逢劇變重創,沒有推我上陣。

這等研討會也讓我們這些閉關研究生出關湊湊人氣,不用單單對著電腦書本和自己塊鏡。這天久別重回,新知舊雨聚一堂,感覺熟悉且陌生。當年同期來唸「傳媒與神學」碩士的都已畢業離去 - 愛爾蘭來的璐仙追隨男友到了倫敦工作;德國來的暉雅回國繼續唸教育;加州來的哥頓康維爾校友基斯巴藤本來打算完成研究碩士之後繼續唸博士,卻打了退堂鼓轉到多倫多去;南韓來的哥頓康維爾校友鄭錫勳最初也計畫完成研究碩士再唸博士,轉態之後現在失去聯絡。本來基斯巴藤的研究路向跟我輕輕有一點點相近,有得切磋,知道他走了,有點失落。另外印度來的學兄森湯密士已經交了論文,可喜可賀,正等待2月22日口試。

當天也見到了去年剛來的傳媒與神學研究生,包括美國密歇根來的愛梅(去年在美國的「傳媒宗教與文化學術會議」已經碰過面),和在非洲出生長大的加拿大人德威。他們見我出現,非常高興,期望我做師兄的多點跟他們共聚交流。麥佐人老師也說,你多點組織他們一起切磋吧。哦。

剛才在另一個研討會裡剛剛又見番在美國的會議認識的美娜,隻身帶著兒子從東歐塞爾維亞來唸傳媒與神學碩士,真不簡單。

現在開始,我要全速把自己帶進寫作狀態了。幾個鐘頭前,還是盤算著怎樣整理好論文第二章;可是剛剛又身痕自己拿屎上身,請纓為《世界基督教研究學刊》(Studies in World Christianity) 關於「基督教與電視」的專號貢獻一篇主題文章(該期由麥佐人老師當客籍主編),唉真係唔識死。

今次大劑,我還要準備三月初到巴黎的「媒體與信仰」國際學術會議發表論文。唉真係唔識死。

不過咁,有得亮相梗好過全程自閉。在國際學術會議和有份量的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始終是研究生涯的重要里程,好多人恨都恨唔到。而我大半年前為神學期刊《Expository Times》寫的書評,也終於在11月號刊出了。有D開心咁啦。

2 comments:

HCDC said...

Happy to read your news again! I always want to write my web log as detail as you. But I just have no time to do that.. Well, maybe is not about time, is about the ability and whether I could concentrate.

Anyway, I could feel how busy and how excited you are.
Add oil!

Dot said...

哇, 果然好勁呢

出版左的文章可以拿出來分享一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