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盤點 :: stocktaking continued
Although my doctoral study has led me to an endpoint which I was never able to foresee when I started the journey, somehow I have still fulfilled what I hoped to accomplish — I point toward a much neglected local-contextu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theology and popular culture, and my conclusions do have implications for Christian praxis in the media.
【Angelo in David Welsh Reading Room, New College (Divinity) Library】
【上文提要】
第一,我讀博士的過程,完全是一次真正的學習經驗,是連串不斷發現的歷程。第二,我的學習經驗和發現歷程,不止於論文的寫作與內容,也關乎我對神學的看法和對信仰的認知。...
第三,雖說是個不斷發現的學習過程,最後到達了一個自己意想不到的終點,而且我對神學和信仰的領會已經跟原先很不一樣,但是,我到達的終點,卻跟原來的願望還算是頗為吻合的。
我最初的願望,在宏觀的層次來說,是建構一套適切於媒體泛濫時代的『普及文化神學』(a theology of popular culture for an age of media saturation);在實踐層次上,是為基督徒對影音媒體的參與整理出一套應用神學(an applied theology for Christian engagement in the audiovisual media)。
那完全是我過去多年的傳媒與文化工作、和從前納納雜雜的(自以為)所謂神學反思的延伸。
幸好我很快就學懂,這種超級宏觀鋪天蓋地救國救民拯救全宇宙的思維,是不適宜也不應該拿來做博士研究的。於是,從前看為有益的、可誇的,現在都看作糞土。
當摒棄了不著邊際的高大空談,從宇宙漫游回到自己的球場的中圈的某一點,才懂得深入個別媒體的獨特性格(particularities),細看媒體在特定歷史時空下跟社會文化情景的互動(interactions with specific sociocultural circumstances),認真看待基督信仰和神學在不同的本土處境實況裡的體現(contextual manifestations)。
如是這般,我走上了一條絕對徹底全情投入毫無保留地本土化處境化實況化的路,嘗試(只敢說是嘗試而已)透過一種媒體在一個狹小的歷史時空裡的敘述,和民間對那些媒體敘述的引伸挪用,探視小民之間隱而未現又若隱若現而且集體共有的焦燥無奈惶恐與渴望,作為建構本地應用處境神學(applied contextual theology)的資源,並且籍此挑戰(interrogate)基督教在那個歷史時空下的公共領域(包括流行媒體)裡所流露的信仰表達。
當然,我結果並沒有建構出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普及文化神學』(因為我相信那根本不可能存在),但卻為這個工程提出了一個備受忽略(而我認為很重要的)本土處境進路,而所勾畫幾點緊扣社會情境的綱領,也對當下的基督教媒體事工有引申含義(implications)。
故曰,信念雖已不同,終點和起點仍舊互相呼應。
【告別篇(三);待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