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尋寶與獵巫以外
【本文原載於香港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會訊263期:2005年6月。近日專攻正業無暇寫其他,卻又難忍此處冷清無新料,特與原作者打龍通在此轉載,充撐場面開心下。】
《哈利波特》電影系列挾原著氣勢橫掃世界各地,大小朋友看得眉飛色舞童心盡顯,有基督徒卻煞有介事解構它所描繪的魔法,認為會引人入魔。
《魔戒》三部曲製作宏大精美,觀眾膛目結舌,有基督徒不忘指出它的原著作者是基督徒,故事載滿了基督信仰精神。
《大長今》創下香港十五年來最高電視收視紀錄,由淺水灣到天水圍人人追看,有基督徒也毫不怠慢紛紛談論長今的啟示,尋找長今的基督精神。
《受難曲》得到教會圈子大力捧場,由電影界看淡的冷門變成票房奇葩,基督教團體承勢辦講座搞討論,以之為傳福音的工具。
長久以來,基督徒對於流行的娛樂媒體多抱懷疑甚至敵視的態度。比較非理性的認為它是侵蝕心靈引人犯罪的魔鬼工具,比較理性的批評它的世俗價值觀跟基督信仰相違,多聽多看只會令人隨波逐流。
這種對世俗的批判本來出於信徒的善良意願,令人更警覺自己的信仰身份,是聖潔上帝的子民;可是一線之差,往往變成神經過敏的獵巫行動,把平常的娛樂橋段當成 是邪惡勢力的彰顯。這樣一來,恐怕過份抬舉上帝的對手了。但很不幸,在二十世紀大部份時間,無論西方或是華人教會都被這樣的想法支配著。
另一種態度試圖把基督教信仰跟媒體文化拉上關係:或是在影視作品裡找尋與信仰呼應的涵義,或是嘗試發掘流行文化裡面隱藏的基督精神或者上帝形象,讓基督信仰跟媒介文化不再是河水井水互不相干。
這種跟普及文化互相關聯的努力,也是出於信徒的善良意願,令信仰在日常生活中更加適切;可是一不留神,卻容易變成尋寶遊戲,甚麼都看成是反映上帝,無異把基督信仰的觀念強加於別人的作品裡。
流行媒體複雜多元難以駕馭,有些基督徒為了「分別為聖」,索性避而不碰,只看基督教的媒體出品。可惜好些打著基督教旗號的製作,往往都有神學上的嚴重偏差和 侷限,假如我們毫無戒備照單全收,危險更大。最麻煩的是,社會大眾往往以為這些市場上流傳的產品所表達的就等於所謂「基督教觀點」,以為它們代表了大部份 基督徒的看法。
譬如電影《受難曲》,無論多麼真實呈現了耶穌所受的痛苦,卻無形中令觀眾完全聚焦於鞭打流血之上,彷彿耶穌的皮肉之痛愈大他的救贖就愈有效上帝的恩典也愈偉大。難怪有人譏笑這套片為滿足基督徒虐待狂之作。
又譬如幾年前曾經非常暢銷的《末日迷蹤》小說系列(Left Behind series),其實是建基於一套雖然流行卻非所有基督徒接受而且不一定等於真理的末世觀念(相信災前被提的前千禧年時代主義);很多人卻不知就裡,以為末日就必定是這樣的了。
還有不久前在香港大受爭議的電影《挪亞方舟驚世啟示》,其實充滿市井式穿鑿附會多於基督信仰,帶有濃厚的民間迷信色彩,卻定位為「最直接佈道的福音電影」。它甚至在全無證據之下吹噓自己發現方舟,珠玉在前也竟自稱是首部華人製作的紀錄片電影,真是識就笑死唔識就嚇死。
假如信徒單看這些所謂的基督教出品不看其他,非但不能變得更加聖潔,反而只會變得視野偏狹,不明世情,難以和世人和洽共處。
其實在這媒體飽和的時代,基督徒面對充斥四周的流行媒體,實無須急於玩尋寶遊戲為它祝聖,也不用太熱切搞獵巫行動向它發動聖戰。
我們只需抱著平常心,把娛樂媒體就看成娛樂媒體好了,不需要把明明是虛構的小說或電影當成是企圖陳述(或扭曲)真相或者存心教導真理(或歪理)。與此同時,我們又要對媒體產品宣稱的真相 / 真理(truth claims)保持警惕 ── 它所宣稱的事實真相,究竟有多可信?究竟有多少為市場做勢吹噓的成份?
暢銷小說《達文西密碼》以其構思精妙題材轟動節奏明快而瘋魔全球,電影版在2006年推出時肯定再牽高潮。可以想像,到時一定會有很多基督教團體寫文章,辦講座,甚至組織抗議行動呼籲抵制,網上討論區又會爆發連場激戰了。
對於這部明明是虛構故事卻又聲稱「篤爆」教會歷史秘密的娛樂作品,你覺得怎樣才是最適合的回應呢?
3 comments:
飲者, 會訊今期好玩啊!
三篇文章, 峰迴路轉, 妙就妙在先是一篇說何苦獵巫(P5). 馬上P7-8就有一篇示範何謂獵巫. 最後(P9-10)由會長出場來做個總結, 提點大家眼界要寬, 對教外作品不要儘雞蛋裡挑骨頭.
好玩呀, 好玩呀!
好哇,循道衛理勝在多元,李會長的跨宗教跨文化視野更是好野。
對。所以頗為期待盧會長會如何繼往開來 ;)
btw, 那期會訊確是相當不錯, 是又一次讓我感嘆上帝帶領我到這教會是何等奇妙。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