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business of theology it is hard not to be controversial - Jurgen Moltmann

Tuesday 15 November 2005

凡事排斥,凡事差忌,凡事絕望,凡事火爆,戰是永不止息的 --- 拉賓遇刺十年有感

近日以色列舉行了多場群眾集會紀念1995114日晚上,以色列總理拉賓(Yitzhak Rabin)在達拉維夫的和平集會上遇刺身亡。

當年拉賓總理把性命押在國家長遠安全上,跟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袖阿拉法簽定和平協議,同意巴人成立自治政府,並且幾年內正式建國,期望以巴兩國長久和平共存。

拉賓去後,以巴和平進程三波九折,局勢風雲詭變,中東和平泡湯。

我 做傳媒製作的最後遺作《不死傳說》,花了數年心血反思鑽研得個吉,拖累全隊人馬無限青春,燃燒出品機構大量資源(講真其實都唔算真係好大量),財務經理怨 聲載道,機構高層想殺左我,合作部門暗裡媽叉.....。最後的最大發現是:以色列是個我永遠不能摸透的國家,中東和平也不是我有生之年可以見得到的。

如果人類的文明有幸還會繼續存在千百年的話,將來的歷史大概會這樣稱呼由二十世紀開始而延棉不絕的中東衝突:『停不了的戰爭』(The War that Never Ends)。


.......................................................................................................................


附:〈黃土上的恩怨情仇〉

○○二年三月底,猶太逾越節前夕,以色列一家酒店舉行的逾越節晚宴,遭一名巴勒斯坦青年自殺式襲擊,炸死炸傷數十猶太人。

   類似的自殺式炸彈襲擊,之前已有多宗,之後也陸續有來。然而在逾越節筵席上遇襲,傷亡慘重,大大觸動了以色列人的敏感神經;翌日逾越節當天,以 色列便大舉進軍巴勒斯坦自治區,局面一發不可收拾。自從一九六七年以色列佔據約旦河西岸以來,這裡從沒有見過這麼大規模的軍事衝突,也令中東以巴局勢重新 成為世界傳媒焦點。

  以色列在逾越節揮軍巴人自治區,真可說是歷史的反諷。這個節日原是紀念他們民族的祖先離開「埃及為奴之地」,即是得到上帝解放,不用再寄人籬下,過著受逼害的奴隸生活;然而,他們卻在這日子,用武力壓制寄居他們籬下的巴勒斯坦人。

  以巴衝突其實是以色列與阿拉伯世界長期衝突的一部分──現在人人口中的「巴勒斯坦人」,其實專指生活在中東巴勒斯坦一帶的阿拉伯裔人,他們大多信奉伊斯蘭教,少部分信奉基督宗教,在當地已經住了上千年。

   若把以色列與阿拉伯之間的衝突,看成是源自聖經的家族恩仇,可能比較誇張了一點,稍嫌「無限上綱」。但從現實一點的政治歷史來看,這段衝突也確 實有橫跨千年的伏線,有數百年的禍根,更有近一個世紀的正面對峙。衝突的焦點,正是土地主權之爭;其中牽涉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早已糾纏不清。

  自從三千二百多年前,約書亞帶領以色列民族進入約旦河西岸,神蹟地攻陷耶利哥城,逐步控制了巴勒斯坦一帶之後,便在此建立家園。他們認定這是上帝所賜的「應許之地」,不論亡國被擄,抑或歸回重建,始終家在這裡。

  直至千多年後的公元一三五年,以色列人反抗羅馬帝國統治的第二次起義失敗,他們大批大批被處死、被賣作奴隸或是被驅逐離開,流散到歐洲、非洲各地,能夠留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寥寥無幾。

  伊斯蘭教在公元七世紀興起之後,住在巴勒斯坦的主要就是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

   另一方面,猶太人寄居在歐洲各地,卻受盡排斥歧視,促使他們萌生重新建國的念頭,終於在十九世紀興起「錫安主義」,鼓吹重返巴勒斯坦復國;歐洲 諸國本來就不歡迎猶太人,自然推波助瀾,樂見其成。但在當地的阿拉伯人,千多年來早已落地生根,跟那些重回故土的猶太人,難免產生矛盾。

  一九一八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本來領土橫跨歐亞的奧圖曼帝國瓦解,巴勒斯坦成了英國的託管地。英國卻試圖兩面討好,對阿拉伯人和猶太人,都承諾支持他們在此建國。天下從此大亂。

   二次大戰期間,六百萬猶太人被納粹黨屠殺,加強了他們建國的決心,也大大增加了舉世對他們的同情和支持。戰後,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繼續爭地建國, 聯合國決議把巴勒斯坦土地一分為二,讓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各自立國。但阿拉伯人認為自己佔了當地三分二人口,卻只得到三分一(且是較貧瘠)的土地,認為聯合 國偏袒猶太人,拒不接受。 

  如是者,一方堅持建國,一方堅決反對。一場戰火,結果以色列成功建國,阿拉伯裔的巴勒斯坦人卻變成難民,七十多萬人無家可歸。可是,他們並沒有放棄建國的夢想;畢竟,這片土地是他們世世代代生活了千多年的家園。

   隨後幾十年打來打去,雙方都堅持,自己在這裡住了千百年,是這地的「原居民」。而其中焦點中的焦點,則是大家都尊稱為「聖城」的耶路撒冷──以 巴雙方都決意以此為首都,也都反對以用任何方法把耶路撒冷分割而治。說來諷刺,這竟然是雙方最主要的共同點,同時也是近年以巴和談數度功虧一簣的死結。

  這刻再爭論誰是原居民,其實已經毫無現實意義。若把土地主權之爭,上升至屬靈層次,認定某塊神聖的地方一定要屬於某些人,利用宗教符號來支撐政治鬥爭,那就更加危險。當人把某一地點絕對神聖化,執著其象徵意義,自然感到不能妥協讓步。以巴雙方如是,基督徒也如是。

  怪不得耶穌對那井旁的撒馬利亞婦人說:「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約四:21) 哪片土地最神聖,哪個角落最重要,不過是一份執迷。

【原載《時代論壇》771期(2002年6月9日):不死傳說系列之五】



No comments: